[ad_1]
在中華民國第三屆商務交流會上,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先生今天發表了題為“台灣電動汽車的轉型與挑戰”的演講(20)。 發布會上,劉揚偉表示,全球電動汽車市場將在2024年起飛,鴻海計劃在2024年底擴大歐洲、印度和南美地區的電動汽車生產。三位一體協會主席、商會主席林恩博芬惠宗表示,電動汽車的發展是大勢所趨,全世界都在追趕。造電動車,對台灣是正面的,也是台灣的驕傲。
發布會上,劉洋偉表示,目前全球電動汽車市場規模約為500萬輛,而傳統汽油車為1億輛。電動汽車只佔一小部分。電動汽車市場才剛剛開始,仍有很大的空間。預計2025年電動汽車規模將達到2000萬輛。如果按每台3萬美元的產值估算,屆時全球電動汽車產值可達6000億美元。 ..他還預計電動汽車市場將在 2024 年起飛。
劉洋偉還談到了區域製造佈局,洪海介紹了BOL(Business Localization)商業模式,包括在中國大陸與吉利集團合資,在東南亞與泰國國家石油(PTT)合資。我採用了它。公司的Lordstown工廠和設備未來也計劃面向歐洲市場,間接與德國汽車廠商合作,佈局印度和南美。墨西哥有機會考慮並採用 BOL 商業模式。 計劃於 2024 年底完成。佈局井然有序。
至於如何看待台灣電動車產業的發展,他認為過去台灣的汽車發展有一個引擎很難突破。電動汽車主要基於三個電氣系統,例如電池。電池供電和電動汽車需要將半導體芯片與智能軟件和網絡功能相集成。因此,電力、半導體和軟件三大領域是台灣電信企業進軍電動汽車領域的重要機遇。
面向電動汽車的傳統汽車製造商面臨概念挑戰和相對封閉的系統。 劉揚偉表示,鴻海已加入MIH電動車平台聯盟,車企可以自由選擇直接與多個行業參與者合作,以加快和降低開發成本;MIH成員不再在傳統車廠工作。
對於台灣電動車的發展,三一委員會主席林伯芬也在會上表示,電動車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全世界都在追求。這是必須的,也是趨勢。鴻海和宇龍聯手造電動車,對台灣來說是個利好。是的,那也是台灣的驕傲。
對於全球芯片短缺是否會影響電動車市場,林博峰表示,台灣原本是芯片大產地,只要市場需要,期間會配合生產。疫情之下,供應鏈合作並不是很順暢。如果疫苗被覆蓋,更高的費率和更順暢的經濟發展勢頭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他還表示,目前台灣最大的挑戰應該是能源政策。將核電從原來的12個減少到目前的8個的能源政策,2025年將取消核電。在工商業發展的同時,中國新建了13座核電站,日本也增加了核電發電量。台灣應該考慮使用核電作為核電的後備電源。電力短缺或電價不合理。
他補充說,台灣的移動碳排放佔汽車排放的大部分。如果可以改用電動汽車,減少碳排放是正確的發展。需要考慮能源政策。核電和綠色電力同時受到重視。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報導
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正在崛起,人們的生活必須改善。 林博峰呼籲政府採取適當行動。
鴻海科技Day 3電動車型亮相SUV 售價不到100萬元
鴻海科技日來了!楊辰莉蓮祝賀郭台銘開電動車生日
[ad_2]
新聞來源: yahoo
More Stories
大立光一季度利潤跌至七季新低
三大災難曝光!上市公司一季度銷售額8.6萬億元同比下滑超10%航運業下滑43.6%最慘
美國加息兩次 匯豐計劃明年二季度降息